健康科普|别急着咽!食物吃硬一点、嚼久一点,好处比你想象的多!

咀嚼,简单来说,是指运用上下排牙齿咬碎口腔内的食物以预备吞咽的过程。它涉及复杂的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包括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等咀嚼肌的有序收缩,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协同作用。这一过程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后续的吞咽和消化。
咀嚼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和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充分咀嚼可使食物变得更细小,与消化成分充分混合,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物质,从而促进营养的吸收。同时,咀嚼时分泌的唾液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杀菌作用。
唾液能冲刷牙齿和黏膜,减少细菌牙垢的积累,预防蛀牙和牙周病。此外,咀嚼还能促进儿童牙齿、牙龈及面部肌肉的发育,增强口腔功能。
发表在国际牙科杂志《牙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咀嚼功能强健,口腔功能维持得更好,随访期间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率更低。
一份论文报告表示,咀嚼效率下降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上升。
研究表明,在平均4.4年追踪期间,与咀嚼效率非低值组相比,低值组男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增加2.24倍,女性增加1.14倍。
图源:AI生成
吃饭时多咀嚼,可以使记忆中枢——海马体的血流量增加。用一定的节奏咀嚼,还可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让人感到幸福愉悦。
一项研究发现,吃东西不认真咀嚼的人,与总是细嚼慢咽的人相比,老痴风险高1.5倍。
颌部和牙齿咀嚼产生的感觉刺激,会直接影响负责记忆获取和形成的大脑海马区。一旦咀嚼力下降,大脑海马区获取的刺激减少,就容易记忆力减退。
然而,不良的咀嚼习惯,如狼吞虎咽、长期嚼吐等,却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长期嚼吐可能导致口腔问题、心理问题以及代谢减缓。而狼吞虎咽则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增加胃肠道负担,甚至引发肥胖。
图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培养“慢慢咀嚼”的意识,尽可能每口多嚼几下。
普通人群一口饭建议咀嚼20次左右,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及老年人群,每口饭菜尽量咀嚼25次以上。
早餐建议吃15~20分钟,中晚餐最好保证30分钟左右。吃饭太快,不能充分咀嚼食物,这样做可能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用牙齿两侧均衡地咀嚼,更有利于牙齿、颌骨以及相应肌肉的正常发育。
如果长期单侧咀嚼,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另一侧从外观上看显得萎缩,影响颜值;
不咀嚼的一侧,由于得不到功能刺激,致使大量食物碎屑、牙垢沉积于牙齿周围,引起牙周支持骨改变,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
长期一侧受力,左右力量不平衡,还容易诱发颞下颌关节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里面有弹响声音、关节痛或张口受限等。
在吃饭时建议适当加入一些更有嚼劲的食物。像火烧、煎饼、窝头、烙饼等相对干硬的食物,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消化和吸收,会比发糕、疙瘩汤等升血糖慢。
图源:AI生成
吃面条时煮熟即可,别煮得太软;烹饪全谷杂豆时别打成浆或做得太松软,要留点嚼头;吃米饭时多选择干饭而非煮成稀饭。
逐渐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对健康很有帮助哟!
来源:人民网科普
编辑:孙 晨
初审:姬广忠
复审:李慧龙
终审:薛晓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