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假日·悦读丨《吃的中国史》:透过美食看历史

时间:

钟龢

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在考古行业耕耘了三十余载:从大学毕业后的商周考古转向俄罗斯考古,又转向中国西北和伊朗地区的考古。在这个崇尚科技与快速变革的时代,即便是一门心思做学问的人,也难免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而焦虑。张良仁改进现状的尝试相当特别——他选择成为一名短视频博主。

从讲台上到镜头前的跨界并不容易,但张良仁坚信“考古不是高冷孤僻的学科,历史不是尘封在书架上的知识”。他以美食为切入点,经过两年的探店和拍摄,在全网积累粉丝接近两百万,他也成为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的“招生代言人”。

近日,张良仁将散落在不同短视频中的知识结集成书,定名为《吃的中国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小书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部落讲起,结束于清代八大菜系的形成,再现了一幅生生不息的饮食文化长卷。

透过美食,看见历史

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一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人们习以为常的食物都有波澜壮阔的过往。食物的变革为历史前行提供着动力,也因此成为历史真切的见证。

在《吃的中国史》中,读者可以看到:肉类熟食让成汤军队“无敌于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标志着饮食礼制的高峰;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推动着茶叶官营制度的建立,宋元发达的海上贸易又让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风;大航海时代新大陆的作物传入中国,西南地区缺盐,人们就以辣椒代替食盐调味;番薯、玉米的引入又养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

正如书中所述:“食物并非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它的生产、加工、消费和流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通过食物紧密联系起来,就像我们人体内的毛细血管一样,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各样的营养。”

现代人吃的“五谷”,也有自己的历史沿革。在今人的常识里,北方的代表作物是小麦,南方的代表作物是水稻。其实直到西汉武帝之前,由于关中地区降水不足,先民们只能种植耐旱的粟,小麦的主产区仅限于黄河下游。董仲舒首先建议汉武帝推广种麦。关中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过度麇集的人口已经导致了明显的粮食短缺,从外地漕运的粮食不仅成本高昂,也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宿麦(冬小麦)因其秋种夏收的特殊生长周期,可以在秋季河汛后播种,又能在雨季到来之前收获,从而既可以完美地避开水灾,又能错开粟、菽等春种夏收作物的种植周期,起到“接续绝乏”、轮作多熟的效果。依靠小麦,汉代关中地区的人民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食物匮乏的厄运,充实的人口奠定了西汉强大的基础。“北麦南稻”的格局最终定型于唐代,流传至今。

张良仁认为,食物的记忆就是历史的记忆,食物的风味就是文明的风味。看似居于细枝末节的美食,实则是透视历史的重要载体。

以考古重拾对生活的好奇

张良仁与考古的结缘不乏偶然因素。1987年高考时,他的志愿是北大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系,由于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考古系。最初,深奥晦涩的考古课程让他“倍感头疼”,直到后来,张良仁才慢慢体会到这门学科的独特乐趣,最终成为一名在荒村野岭间“挖土”的考古学者。

近年来,关于中国饮食史的著作越来越多,大众对于饮食史的了解也日渐丰富。但众多相关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问题:重典籍、轻考古。尽管传世文献包含了大量重要信息,但出土文物的作用是文献不能替代的。因此,仅就饮食史这一领域来看,考古资料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如同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陵墓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发现,酒、面点、茶叶的遗存以及记载饮食的文献也日渐丰富。各种类别的食器和与烹饪相关的图像同样能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田野考古要求从业者通过残存的建筑基址、器物、地层状况等碎片化的信息,重建古代社会的运行图景。这种“从零散到系统”的思维模式可用于诸多复杂问题的分析,培养出超越表象的洞察力。《吃的中国史》遍览了琳琅满目的考古现场,奥海罗Ⅱ遗址、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妇好墓、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南海一号沉船……为书中的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一百余幅全彩印刷的精美插图,也为读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宏大叙事方向的考古研究一度占据主流视野时,“跟我们息息相关的餐桌上,比如筷子的来历、饮食习惯的来历,并没有太多人细究。”张良仁希望《吃的中国史》的推出,能帮助人们重拾对日常生活的好奇心。

守护生活的烟火气

不少人对短视频的风行抱有轻重不一的忧虑,作为考古学者的张良仁却有不同的见解。在他看来,用短视频记录生活是一种重要的史料保存方式。“普通老百姓用手机随时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不仅满足了精神需求,也保存了海量的史料,使未来的历史学家有足够的资料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平凡人的美食、厨艺和烟火气。”

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张良仁认为,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考古知识,能将文献和考古现场中那些专业性叙事转化为有美感的视觉体验,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文物带上生活的温度。

在日常探店时,张良仁常常去路边摊、“苍蝇”馆,目的是记录平凡生活的历史。在创作美食短视频的两年里,张良仁到访过很多城市,也吃到了天南海北的美食:北京烤鸭、黄元米果、三杯鸡、大盘鸡、羊肉泡馍、骨酥鱼、烤肉……这些食物及其背后的历史,都蕴藏着一座城市变化发展的进程。他希望能通过身体力行,将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史传达给更多的人。

美食考古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张良仁已经和自己的研究生开始着手。也许,若干年后的学者回望当下时,这些保存在短视频和书本中的日常生活,将被拼贴成别具一格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