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海上有客来|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威廉·哈兹尔廷:好医生必须愿意“触摸”病人

时间: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猛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听到有人这样评价,他笑着脱口而出:“科学就是真实世界里的超能力。”

哈兹尔廷记录过这种“超能力”: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用10年时间从每年亏损1.5亿美金转为每年盈余2.4亿美金;在全美医学院排名中,从第34位跃至第3位,仅次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哈兹尔廷将这一逆袭历程写入《世界级医疗系统: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成功蜕变》,该书被媒体评价“2025年每个医疗管理者必须偷师的‘朗格尼法则’。”

何谓“好医院”:看结果还是看过程?

“我来上海大概有15次了,我喜欢这个城市,现代、便捷。”哈兹尔廷是上海的老朋友,他参与了几所中美合作医院的创立,更曾作为“患者”体验过上海的医疗。这次采访伊始,我们的话题就从“何谓世界级医疗系统”开启。

技术先进、“药到病除”的医院,就是好医院吗?哈兹尔廷饶有兴致地与记者分享起他的一个朋友最近的经历:她脚扭伤去看病,回来后抱怨连连。事实上,她的脚踝恢复得很好,医院就诊完全没问题,但因为一位护士的“暴脾气”,她的就诊体验很糟糕,连带对整个医院打上“差评”。

“如果一家医院要被称为‘世界级’的,那么,不论医生、护士,还是导诊员,甚至是停车场员工,都得是‘世界级’。”在他看来,患者对“好医院”的评价,越来越超越治疗的结果,更看重治疗过程中的体验。

今年年初,美国网友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无意中形成中美医疗“对账单”现象。有美国网民调侃自己的“天价”就医账单。当然,中国网友对就医负担、候诊时长也有不小的期待。这难道是无解的世界难题?哈兹尔廷坦言,尽管中美医疗体系有很大差异,但有些问题是有共性的,比如对效率与质量的认识。

“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如何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既是当前美国医疗保健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许多国家亟需破解的问题”。他进而以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10年变革为例谈到,卓越的医疗服务可以省钱,而非花钱。当然,这背后是由日间诊疗、微创医疗、快速康复理念与医学新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科学的管理逻辑来支撑,还包括复杂的计算公式,但人们可以简单理解这件事:跟踪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等数据,优质的医疗可以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进而减少患者整体医疗负担。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追求卓越医疗质量一定会增加成本。”哈兹尔廷说。

AI时代的医生:“接触患者”是不变原则

人工智能(AI)是另一个绕不开的全球热词。“你来采访我之前,有没有借助AI检索我的信息?”哈兹尔廷突然问记者,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笑道,AI已在帮助医生做到许多过去做不到的事,包括药物研发、辅助医生决策等。

“AI已经进入一些医生的诊室,出现在电脑界面上。比如,在为病人开具检查时,AI会提示医生是否遗漏某种疾病的可能,是否忽略某个指标的检查。”哈兹尔廷笑言,医生可能会讨厌AI“指指点点”,但不可否认,这名助手能为医患节省大量时间。

有意思的是,在医学科技高歌猛进的当下,哈兹尔廷不忘向记者强调:AI时代的医生,“接触患者”是不变原则。

“想要成为医生的年轻人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愿意触摸病人,并抚慰他的情绪?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可以去当科学家,或从事其他行当,请不要当医生。”哈兹尔廷说。

这名“过来人”的喊话,其实有科学发现来佐证。已有研究发现,医生握持患者手腕测量脉搏时,患者的皮质醇水平会下降。这种接触触发的“关怀效应”能激活迷走神经,增强免疫应答。AI时代的这些新发现,指向一句医疗圈的老话:科技越发达,人性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