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走进乌镇,阅读有了新模样

8月15日,游客在浙江乌镇昭明书院的阅读点畅享阅读时光。
“现在的乌镇,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8月15日,首届乌镇阅读节在水波荡漾的古镇拉开帷幕。这是2025上海书展首次设立的浙江乌镇分会场,也是乌镇以“阅读”为主题,打造全民文化新生活的一次全新尝试。
从热闹非凡的上海展馆,到古朴灵动的江南水乡,“大城小镇,悦心阅读”的主题在这一刻找到了最佳注脚。乌镇阅读节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为依托,由上海书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作协鼎力支持,呈现出一场融合文旅商体展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建红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作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乌镇近年来持续推出戏剧节、文学周、艺术展等文化项目,已形成成熟的运营经验。此次与上海书展强强联合,正是文化平台与旅游场景高度契合的体现,也有望打造新的全民阅读品牌。
变身“流动图书馆”,让阅读与旅行双向奔赴
与传统书展不同的是,乌镇阅读节没有主展馆的喧闹,也不设排队签到的门槛,而是将阅读空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景区肌理。从茶楼到染坊,从酒店到民宿,从咖啡馆到餐吧,整个乌镇西栅悄然“藏”下了70多个阅读点位,真正实现了“人在景中走,书在身边读”。
走进“灵水居”阅读花园空间,记者看到这里陈列着4000余册精选图书,人们坐在藤椅上随手翻阅、静心小憩,仿佛书本也成了旅行的一部分。“在乌镇读书,就是要慢下来。”读者钟雯丽笑着说,“哪怕翻几页,心都安静了。”
这种将阅读从场馆活动转化为生活体验的创新方式,赢得了各年龄段游客的喜爱。不少游客表示,原本是来旅游散心,没想到被书香留住了脚步。“静静地在水边读书,这种形式非常好。”游客张聪说。
活动期间,“阅读花园”“名家对谈”“数字阅读”“文学沙龙”等主题项目接连上演。游客可以在有古风气息的书院中听一场关于茅盾的讲座,还能在露天电影院里重温茅盾作品改编的经典影片《子夜》《林家铺子》。一场场活动串珠成链,构筑起沉浸式、场景化、全民化的阅读新图景。
周建红表示,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在书与景的交融中的“慢读时光”,乌镇旅游团队特别策划了“预约式阅读”服务。游客只需通过手机预约,即可获得一席专属阅读位,免费享用咖啡或茶饮。
多感官交互体验,数字阅读“声”入人心
如果说“阅读花园”让乌镇焕发出“静”的魅力,那么数字互动内容则赋予了这场阅读节“动”的张力。B站的“知识墙”、阅文集团的听书区、帆书的游戏互动、AI声效重现的《繁花》……首届乌镇阅读节巧妙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学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跨媒介、重交互的感官盛宴。
本次乌镇阅读节特别注重数字阅读与现实场景的融合体验,希望借助科技手段激活经典资源,引导更多年轻人重返纸书,爱上阅读。在日月广场,“知识墙”以动漫视觉呈现经典文学,让年轻人用二次元视角重温名著魅力。阅文集团设置的“数字听书区”,让读者可以沉浸在AI模拟的沪语《繁花》的烟火世界。一旁的帆书展位则设置了“一分钟快问快答”互动区,将经典名著变成知识挑战游戏,寓教于乐。
“阅读不仅仅是翻书,也可以是听、看、玩。”周建红表示,“这些内容特别适合带孩子一起来体验,在游戏中重新理解书的价值。”
与此同时,阅读节活动还融合了乌镇本地的文化特色,融入乡贤文化展示与茅盾文学奖相关元素,让游客在书香中感受乌镇特有的精神气质。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钟求是坦言:“在乌镇这样的水乡之地,能让人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情怀的召唤。”
钟求是特别说道,如今人们习惯于碎片化内容,静下心读一本纸质书变得不易。乌镇阅读节以自然空间与阅读氛围相融合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了重拾深度阅读的契机,也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可持续的场景样本。
名家对谈与全民参与,让阅读“悦”动人心
首届乌镇阅读节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全民参与”的设定。在乌镇街头,总能看到穿着不同制服的人群手捧书本、低声朗读——这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动员。据周建红介绍,活动期间,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与高校学生,还邀请了社区居民、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等群体参与“朗读接力”“水乡共读”等特色活动。
同时,为了提升乌镇阅读节的文学性,主办方还组织了一批中外作家、学者齐聚水岸舞台,开启跨文化的深度对话。如“文学如何让一座城市活起来?”就成为乌镇阅读节名家对谈中的热门话题。爱尔兰文学中心主任达里娜·加拉格尔与中国作家陈丹燕同台交流,围绕城市叙事、文化想象和阅读方式,探讨世界与书本、城市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据介绍,乌镇将把本届阅读节中表现良好的阅读空间延伸为长期服务项目,未来还将探索与出版社、平台的深度合作,策划更多主题阅读季、文化夜读等新活动,持续为全民阅读注入活力。周建红表示,乌镇阅读节虽然只有7天,但相关的阅读空间、活动机制将实现常态化运营,成为乌镇新的文化IP。“我们希望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