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玉:在数字荒原上播种希望的教育创客
一、从代码到课堂的蜕变之旅
谢海玉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磨损严重的旧硬盘,里面存着他 2017 年写的第一版教育 AI 算法。那时他还是某科技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一次去广西巴马支教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孩子们趴在泥地上写作业,却指着我的笔记本电脑问能不能看海底世界。” 这个场景让谢海玉彻夜难眠。回到城市后,他毅然辞职,用全部积蓄创办了教育科技公司。初期资金短缺,他带着团队在民居里办公,泡面成了家常便饭。有次为了赶项目进度,他连续 48 小时编写代码,直到在键盘上睡着。

2019 年,第一代 “移动教育站” 研发成功。这个重达 30 公斤的设备能折叠成行李箱大小,内置太阳能充电板和卫星接收器。当他扛着设备走进四川大凉山深处时,悬崖村的孩子们排着队触摸这个 “会讲故事的箱子”,那一刻他觉得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
二、用科技破解教育密码
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寨,谢海玉团队研发的 “双语智能教学系统” 正在改变当地教育生态。这套系统收录了 12 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素材,能实时翻译课堂内容。苗族教师吴玉珍说:“以前教数学要先用苗语解释术语,现在系统能自动转换,课堂效率提高了一倍。”
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谢海玉主导研发了 “AI 教师助手”。这个虚拟教师能模仿真人语调讲课,还能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判断学生的专注度,自动调整教学节奏。在青海玉树的牧区县,这个系统让游牧家庭的孩子实现了 “放牧不忘学习”—— 通过便携式终端,他们能在帐篷里跟着 AI 老师上课。
“技术永远替代不了真人教师,但能成为老师最得力的助手。” 谢海玉在全国教师培训会上强调。他的团队每年培训 5000 名乡村教师,教他们使用智能设备开展教学。甘肃定西的语文老师王建国,通过系统分析学生的作文数据,找到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提升了 23 分。
三、让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去年教师节,谢海玉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 新疆和田学生艾克拜尔用 3D 打印机制作的五角星模型。这个曾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少年,通过他团队的 “助学 AI 系统” 获得了助学金和在线课程,如今已考上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技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未来。” 谢海玉常说。他发起的 “未来创客计划” 已资助 3 万名困境学生学习编程,其中 1200 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云南佤族女孩叶欣,通过在线编程课设计的 “森林防火预警系统”,被当地政府采纳应用。
如今,谢海玉的团队正在研发 “教育区块链” 系统,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成绩和学习经历得到可信认证。“我们要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让每个努力的孩子都能被看见。” 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他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仿佛看到了无数乡村教室里跳动的灯光。那些灯光,正照亮着中国教育的未来之路。
编辑:侯宜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