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独角兽】 “飞轮”转出沈阳智造新高度


走进火热的生产一线,触摸澎湃的创新脉动。沈阳微控飞轮的故事,恰如车间里那些永不停转的银色飞轮——以自主科技为轴,以工匠精神为承,在时代奔涌的浪潮中蓄积磅礴动能,为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型,划出了一道耀眼夺目的新轨迹。

8月的沈阳铁西,中德装备产业园内,一座对标“全球灯塔工厂”的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正式投产。巨大的玻璃幕墙犹如一道科技分界线:一侧是数十台精密数控机床与灵巧机械臂无声共舞,金属部件在智能流水线上精准流转;另一侧则是参观人群屏息凝神,手机屏幕汇成的星河,映照着中国飞轮储能领军企业——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新智造图景。总经理李文东站在簇新的车间中央掷地有声地说:“这里,是微控腾飞的新起点,更是沈阳向‘千亿储能之都’迈进的关键落子!”
现场:智造基地启新程
步入这座“超级工厂”,科技的脉搏强劲可触。在裸眼3D展示屏前,一个每分钟旋转4万次的银色飞轮仿佛挣脱引力,悬浮空中。“这就是我们制造的‘能量心脏’,世界转速最高的磁悬浮飞轮储能单元,全球部署已超10000台,稳定运行超10万小时!”李文东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展厅另一侧,研发负责人指着一组磁轴承寿命测试数据介绍:“产品设计寿命20年,远超国际标准,已深度融入国家电网、华为等巨头供应链,海外市场份额年增长率稳定在50%以上。”
车间深处,常务副总经理王宜凡则在解密高效的“地坑测试法”——近50个深埋地下的测试位同步轰鸣,飞轮单元在模拟电网波动的极端工况中,经历着升速、超速、跌落等严苛考验。“海内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预计今年合同额突破30亿元,是去年的5倍!产能必须冲刺,实现10倍甚至20倍增长才能满足需求。”他指着排到明年的订单表,语气紧迫又充满干劲。
核心:硬核科技立潮头
眼前这座现代化“超级工厂”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时间拨回到2018年,怀揣着将世界领先飞轮储能技术带回祖国的梦想,董事长张庆源带领团队落户沈阳铁西这片工业沃土。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微控飞轮走出了一条坚实的国产化替代与超越之路。他们聚焦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这是一种纯物理储能方式,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电力驱动飞轮转子高速旋转(高达每分钟4万转),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存储;当电网需要时,高速旋转的飞轮带动发电机,将动能瞬间转化为电能输出。相较于化学电池,它具有毫秒级响应、百万次充放电无衰减、安全环保、寿命长达20年且免维护的显著优势,特别适合需要短时、高功率、高频次能量吞吐的关键场景。
在精密磨削区,价值数百万的克林伯格磨床正对飞轮转子进行“三层精雕”——粗磨、细磨、精磨。“转子表面平整度差一丝,在每分钟4万转的超高速下就是重大安全隐患。”王宜凡轻抚着光洁如镜的合金钢表面强调。这种曾完全依赖进口的特种钢如今已实现国产化替代,成本直降过半以上。隔壁的热处理车间,800多度的钢坯淬入冷却油,烈焰与冰油的淬炼中,金属晶格瞬间重组,强度与韧性同步升华。
“全浮磁悬浮设计是我们的独门绝技,全球唯一。”李文东在总装线前驻足,指着真空密封舱内严丝合缝的磁悬浮轴承、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与飞轮转子组件解释道。正是这项核心技术,使飞轮转子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实现五自由度全悬浮,将机械摩擦损耗降至近乎为零,从而让微控飞轮能以全球最小的体积实现最大的能量密度和最快的转速,技术壁垒高筑,独步全球。
聚势:资本青睐蓄力远航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璀璨灯光的稳定保障,到高海拔方舱医院的生命支持系统,再到星巴克全球工坊的可靠供电……微控飞轮在守护现代社会的“电力生命线”上从未缺席。如今,它的主战场正快速拓展至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电网一次调频。李文东深入剖析,“我们的飞轮如同电网的‘超级稳定器’,每天可灵活充放电1500至2000次,毫秒级响应频率波动,精准‘熨平’曲线,守护大电网安全。”在辽宁,政策已明确要求10万千瓦风电场配套1万千瓦飞轮储能,这一“沈阳方案”正成为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的安全保障。
企业的迅猛发展与广阔前景,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王宜凡透露:“2023年是公司融资的关键年,我们成功完成两轮重要融资,估值显著跃升,并顺利跻身辽宁省制造业独角兽企业行列。”更引人瞩目的是企业的未来规划——“公司已正式启动上市进程,并在辽宁省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李文东证实,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发展是微控飞轮下一步的重要战略目标,旨在为持续创新和全球市场拓展注入更强大的动能。
链主效应正在铁西强势显现。茶香袅袅中,李文东站在办公室望向窗外,“七年前,我们带着一颗技术的种子扎根铁西;今天,每一台从这里飞向世界的飞轮,都深深镌刻着沈阳智造的印记。”他的目光坚定而灼热。
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
编辑:刘澎
责任编辑:邸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