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东湖评论:“三不三要”讲好思政课

时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让讲台真正成为引领青少年穿越思潮,寻找价值的“精神指标”,是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做“传话筒”,要当“宣讲家”。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如若满足于原文照读、简单搬运传递,只会传递声音,缺乏思想交流。思政课区别与其他课程,是政治课,是以学理讲政治的政治课,本质上是以理服人的课。这就要求教师更需要做到明白晓畅、意蕴丰富,将深邃理论、宏大叙事转化为各学龄段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同龄话”。不仅简单地讲述“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怎么办”,让每一个青少年感受家国情怀温度,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塑造”的转型。

不光“花架子”,要有“真力量”。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推进,教学形式已突破单一课堂授课的局限,情景模拟、实地研学、线上互动等新形态不断涌现。但需警惕的是,若仅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搭起脱离实际的“花架子”,便会沦为经不起推敲的“空中楼阁”,或许能博得一时眼球,却无法真正照亮青年前进的道路。思政课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蕴含的能够激荡心灵、塑造灵魂、引领行动的磅礴之力。这要求课程直面时代的尖锐问题、回应青年的思想困惑、解析社会的热点难点,引导青少年看清现象背后的社会逻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世界观。

不搞“一言堂”,要建“共鸣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表达、乐于思辨、寻求认同,思政课如若只是老师的“一言堂”,纵是声震屋瓦,也难逃“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尴尬。需要主动摒弃单向灌输,构建师生共生、思想共振、情感共融的“共鸣场”,让课堂多一些开放研讨,鼓励质疑、探讨、辩论,将宏大理论融入现实关切,用鲜活案例、社会热点、学生困惑作为切入点,在观点交锋中明辨是非,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让“真力量”得以内化生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海龙(“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