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 “秋老虎”热辣登场

8月19日出伏,“三伏天”结束。今年的三伏天属于“短三伏”,共计30天。虽说时长较“长三伏”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酷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当天早晨,安徽省气象部门继续发布了高温警报,今天安徽大部仍是高温的天下;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预警,安徽南部等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今年出伏偏早,原因藏在节气和干支纪日法里,今年的末伏时段(8月9日-8月18日)完全落在闰六月之中,这种历法现象直接导致了“三伏不尽秋意迟”的特殊气候效应。闰六月的设置虽为农历调节阴阳历差异的常规手段,但在乙巳年却与“秋包伏”现象形成共振——立秋后2天即进入末伏,形成典型的“秋包伏”格局。由于闰六月延长了太阳辐射的累积时间,地表储热能力显著增强。
民间对早出伏有不少说法,比如“早出伏热不休,晚出伏凉悠悠”,意思是早出伏,“秋老虎”可能更厉害,出伏后还得热一阵;晚出伏,出伏后很快就凉快。还有“早伏尾,秋老虎咬人久”,也是说早出伏后续炎热天气持续时间长。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从气候规律看,出伏早,三伏天结束早,副热带高压可能还没完全退去,“秋老虎”发威概率大。就像老话说的“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真正凉爽要等到白露之后。
“秋老虎”,这个名字听起来既形象又生动,它指的是在初秋时节,当人们以为炎热已经过去时,却又突然遭遇的一轮高温天气,气温意外回升至35℃以上的短期高温天气。这种气候反弹现象,往往发生在8月末至9月初,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等地区,而黄淮、华北地区也时有发生。
淮南市气象台预报,本周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8月24日前有持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35~37℃,午后易出现分散性阵雨或雷雨天气。
具体预报如下:
8月19日,晴,27~36℃;
8月20日,晴,27~36℃;
8月21日,晴,28~37℃;
8月22日,晴,27~36℃;
8月23日,多云,27~35℃;
8月24日,多云到晴,部分地区阵雨或雷雨,26~34℃。
出伏后有“三防”
01 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整体上气温较高,比较闷热。
02 防“秋燥”伤人
“秋燥”是出伏后随着天气逐渐干燥,经常出现的皮肤干燥、鼻咽干燥、咳嗽等症状。
03 防“秋乏”扰人
人的身体经过夏天的消耗后,此时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容易产生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出伏后养生记住这6点
01 吃得“润”一点
这个时节,饮食重点在于“润”,可以多吃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银耳、牛奶等;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芹菜、萝卜等。建议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冰镇西瓜、冰激凌等也最好减少。
百玉润燥汤
将9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梨一同放入锅中用水煮,煮好后添加适量甘蔗汁即可饮用,可以润肺养阴、生津止渴。

02 心情好一点
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
03 喝水多一点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是个不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肠道不畅等症状。
嘴唇起皮怎样护理?专家建议:①多喝水,保证皮肤、身体不缺水;②注意保湿,使用滋润一些的润唇膏来保护嘴唇;③注意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比如过辣、过咸、油腻的食物。
04 睡得早一点
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专家建议,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05 穿得暖一点
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老年朋友。建议不要在满身大汗后立即冲凉,如果晚上不是很热,建议不要开空调睡觉。

06 通风勤一点
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可以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19日)
综合大皖新闻、“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生活圈》
记者 张雪峰
责编 孙 玥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