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生命之花在“家门口”绽放 湘潭市中心医院首例异基因移植患者重生记

时间:

陈先生透过窗户,给妻子比“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陈沁沁 湘潭报道

当端午渐渐临近,人们对于团聚的期盼也愈发浓郁。

5月19日,湘潭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层流病房内,43岁的陈先生缓缓抬起手,对着窗外眼眶微红的妻子比了一个“心”。这是陈先生给妻子的“出仓暗号”。

几分钟后,当层流洁净病房门缓缓打开,妻子和儿子几乎是小跑着迎了上去。医务人员递上一束向日葵,寓意“向阳而生,往后都是好日子。”陈先生接过花后,妻子和儿子紧跟着郑重地将两面锦旗递到医生手中。

走廊另一头,其他患者家属默默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幕,有人轻声感叹:“原来希望真的会开花。”

陈先生是湘潭市中心医院完成的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合影。

时间倒回去年9月,陈先生的人生因为一场“腿疼”被按下暂停键。起初,他以为只是扭伤,没太放在心上。可谁知这疼痛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疼痛难忍的陈先生,来到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就诊,医生为他做了详细检查,并安排了血常规检测。

“报告出来的第一时间,医生就给我打电话说血液指标异常,要我赶紧回医院做进一步详细的检查。”回忆起确诊的那天,陈先生直言,人都是懵的。

进一步接受骨髓穿刺检查后,陈先生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就像人体的‘血液工厂’,每天负责生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湘潭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霍中军解释说,“急性髓系白血病就是工厂里的‘总开关’出了大问题:一群有缺陷的‘坏细胞’疯狂增殖,占满了生产线,正常血细胞被挤得没地方生长。病情进展非常快,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型。”

血液科团队商定治疗方案现场。

湘潭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团队随即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先进行诱导化疗和多轮巩固治疗,争取把白血病细胞降到最低。随后,在条件允许的最佳窗口期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接受了诱导及强化化疗后,终于达到了具备移植的条件。这时也传来了好消息,陈先生与亲弟弟的配型结果完全吻合。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如同在针尖上重建免疫“宇宙”,既要清除患者病变的造血系统,又要防止供体细胞“反客为主”。

为此,湘潭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罗自勉组织副主任谭振清、朱凯波及护士长刘平等多次讨论,在湘雅医院徐雅靖教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周密的移植方案,同时完善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为成功移植设置“多重保险”。

在层流病房接受治疗的陈先生。

4月16日,陈先生住进湘潭首个百级层流病房。

4月26日,弟弟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经静脉回输到陈先生体内。

期间,清髓药物的毒性反应、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抗击身体对新输入的异基因干细胞的排异反应等,陈先生关关难过,关关过。

“吃不下饭、恶心呕吐、疲劳无力是常态,但医护人员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深夜查房的身影,都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回忆起待在层流病房与病魔战斗的那二十多天,陈先生满是感动。

移植后10天,干细胞植入成功,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24天,陈先生身体各项指标正常,顺利出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接下来的时间里,陈先生仍要和慢性排异与长期康复战斗,需要按时复诊、规律服药、避免感染,让新生的免疫系统与身体彻底磨合。虽仍需小心翼翼,但最险峻的山口已被跨越。迎来“重生”后,陈先生笑着说:“未来的日子,我只想好好工作,和家人简单、幸福地生活。”

积极与病魔斗争的陈先生。

陈先生迎来的重生,也是湘潭市中心医院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市,看病更省心”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过去像这样需要异基因移植的患者,不得不辗转北上广求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从采集到移植的全流程。”罗自勉介绍,科室自2005年起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经过多年实践,已将这项技术常规化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

近年来,在医院党委的全力支持下,科室不断在技术引进、平台建设和流程优化上持续发力。2024年底,湘潭市中心医院通过评审,成为中华骨髓库认定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医院;2025年1月,科室层流洁净病房完成提质改造,新设百级层流病房4间、万级层流病房5间,硬件和流程同步升级。

至此,从干细胞采集、移植到康复管理的整套高难度治疗都能在“家门口”完成,让湘潭及周边患者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