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在类脑智能新赛道做“领跑者”

时间:

“在传统领域做追随者,不如在新赛道做领跑者。横琴,给了我们从0到1闯出来的勇气和舞台。”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说。

张旭 受访者供图

2021年的横琴,还是一片尚在孕育的热土。虽与澳门仅百米之遥,却缺乏成熟科研配套,空置办公楼待装,甚至难以满足理发等日常需求。但当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身居要职的张旭,仍毅然选择在这里“白手起家”,把科研梦想和团队未来都带到了这片“特中特”新区上。

同年6月26日,在广东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及珠海市的共同支持下,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东省智能院”)在横琴落地,播下类脑智能的创新种子。

结缘:一次“偶然”的必然选择

“第一次听说横琴时,我根本不知道它在哪。”张旭笑着回忆,“只听人说离澳门特别近。”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一位学界前辈引荐,他与这片陌生的土地结下了最初的缘分。

带着这份好奇,张旭先后四次往返横琴实地考察,才真正摸清了这片土地的“底色”——它不仅是助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重要新区,更是名副其实的“特中特”,蕴藏着探索机制创新、政策突破的巨大空间。而这份“特中特”的定位,正是他最终决定在横琴扎根的核心原因。

在这里,国家战略的支点作用与“制度创新”的活力相辅相成,彻底打破了传统科研的束缚:人才政策突破编制限制,引才用才更灵活;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团队充分自主权,让科研决策更高效;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也为前沿研究打通了关键堵点。

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有那份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我们这代人,亲眼看着国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对国家的认同感早已融入血脉。”他坦言,对国家战略的高度认同、对科技前沿的执着探索,再加上“解放自己与他人创造力”的理想,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横琴,成为落户当地的“第一位院士”,将个人的科研理想与国家发展战略紧紧绑在了一起。

“国家有需要,机遇又刚好落在横琴,放下上海的安稳生活,来到这里开启新征程,对我而言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破局:在“特中特”种出“智算之花”

四载春秋轮回,创新种子已破土成林。如今的广东省智能院,已成为成建制、成体系、全链条开展类脑智能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从初创时的小规模团队,到如今汇聚410余名精英的创新方阵;从单个研究组的组建,到搭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交汇点,到成为全国类脑智能领域的重要一极,发展轨迹清晰而坚定。

张旭解释,类脑智能(BI)是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原理为启发,发展出新的智能理论与技术。狭义上涵盖类脑计算、智能芯片、计算机与机器人等领域,广义上还涉及非神经元和神经环路原理。相比人工智能(AI),类脑智能展现出更贴合人类生理与行为特点、更具人性化的显著优势。

“随着智能计算系统趋近算力天花板、能耗激增、通用智能难产,人脑天然具备的低能耗、并行处理、学习性和容错性强等优势愈加凸显。”张旭直言,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已陷入瓶颈:理论框架依赖欧美,算法多是在既有基础上小幅调整,且存在能耗高、成本贵的问题,难以惠及普通民众,“可以说,这还只是BI 1.0阶段”。

而他的团队要攻坚的,是更高阶的“BI 2.0”——既要破解当下AI的痛点,未来更要向“BI 3.0”迈进,最终让类脑智能的应用场景走进千家万户。“往后,或许很多人会拥有一台小巧、节能又智能的类脑计算机,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实验室等场景,为百姓提供便捷的智能服务。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智能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2024年12月,广东省智能院正式对外发布全球首台100亿神经元规模的类脑融合超算系统 受访者供图

这条赛道曾满是坎坷:2021年,团队面对空办公楼装修,吃饭需四处寻觅;如今配套完善了,科研平台也在朝着“全球一流”迈进。

在他看来,吸引年轻人扎根的从不是单纯的待遇数字。“年轻人做事靠的是理想,看不到前途就不会留下来。”而横琴恰恰接住了这份“理想”。从体制机制创新、税收优惠、人才补贴、便捷的过境政策,再加上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每一项支持都在年轻人的需求点上,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共生:科学家与特区的“双向奔赴”

张旭认为,类脑智能的突破,离不开多学科交叉的“化学反应”。他的团队本身就是个“混合体”:有来自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者,有医院的临床专家,有企业的工程师,大家打破传统壁垒,围绕“解决真问题”共同发力。在横琴这个“反应釜”里,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碰撞出的,是改变世界的火花,这是特区“敢为人先”在科技领域的最佳体现。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更延伸到成果转化中。和“等最高目标实现再孵化企业”的传统模式不同,张旭团队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并行”。科研的每个环节,只要有成熟的技术点,就能“滚动”出专业化企业。目前,广东省智能院已孵化5家企业,未来还计划设立“类脑智能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让成果更贴近商业、走向市场,“让普通民众都能买到我们的产品”。

同时,张旭也清醒地意识到:“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建类脑产业园,横琴得抓紧跟上。”

在他看来,横琴要保持领先,关键在“破误区、聚人才”。“外界常有个偏见:觉得企业家眼里只有盈利,觉得科技创业者比不上科学家‘高级’,这其实是对创新生态的误解。”张旭语气坚定,“科技创业者不追逐论文指标,不争夺专利数量,但正是他们能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普通人用得上的产品,让技术真正走出象牙塔。他们和科学家同样优秀,一个在源头突破,一个在落地惠民,用不同路径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建议,横琴接下来要做的,是搭建起一座“科研与产业的桥梁”,让科学家的创新想法能顺畅对接创业者的实践能力,让两类人才拧成一股劲。“只有这样,原创技术才不会困在论文里、停在实验室中,才能真正扎根市场、服务社会。”

张旭团队在横琴的四年,是科研理想的落地,更是珠海经济特区45年“敢闯敢试”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只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真诚礼遇顶尖人才、对未来产业做好战略布局,才能在时代浪潮里站稳脚跟、走在前列。当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遇上特区的改革温度,就能点燃照亮未来的创新之火。

《羊城晚报》2025年8月26日T3版报道

文 | 张芷瑜 康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