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退后一步的守护:野保团队与“黔山精灵”的距离
在贵州的莽莽群山中,有一支团队常年与山林为伴、同珍稀生灵对话。他们守护着“山间精灵”,探寻着彼此间最恰当的距离,维系着生物多样性的根基,他们默默坚守,故事鲜为人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在召开,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这一主题。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野生动物保护团队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者。今天,来一起听听他们那些惊心动魄、饱含深情又充满智慧的守护故事。
——黄小龙的野保故事
穿越无人区的五天四晚
暴雨后的梵净山深处,盘溪河的河水冰冷,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黄小龙与野保队员踩着湿滑、长满青苔的石头艰难渡河。
“鬼门关”是当地人对一段必经险途的称呼,野保队借助绳索,从陡峭崖壁边缘下水,突然,走在前面的队员脚下一滑,被卷进激流,一股冲力猛地将人甩向水势最凶险的“虎口”。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本能地跳出,双手死死攥住被冲走队员的背包带。人被拽了回来,“向导当时脸都白了,念叨着‘下去了,别说救,找都是件难事’。”这是2021年秋天,黄小龙和团队五天四晚横穿梵净山保护区南部无人区,只为摸清极度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在南部区域的种群状况,这也是黄小龙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野外工作的危险性。

黄小龙和团队在野外考察
这趟行程,他们的“住宅”是防水毡,夜幕降临,他们借助树干和地形,将其搭成简陋的睡棚。身下垫着就地取材的树枝,铺着聊胜于无的薄垫。应急灯微弱的光晕外,是绝对的黑暗与未知的窸窣声。“那感觉,奇妙又警醒。雨水敲打篷布,虫鸣起伏,间或有野生动物在咫尺之外倏忽穿行,用贵州话说,是‘融进去了’,但也‘毛得很’。” 黄小龙回忆道。
“饿了塞口干粮,渴了饮口山水,”黄小龙说,大山的慷慨与严苛并存。头似拳头大小的五步蛇在道路前面对着他们吐信子,翠绿的竹叶青挂在枝头,还有山蚂蟥,它们悄无声息地吸附在队员的脚踝、腰背,吸饱鲜血胀成圆柱,人却浑然不觉,直到无意间碰破,留下满身血迹。“我们笑称自己是'行走的补给站’,”黄小龙苦笑,“在大自然这个最真实的‘实验室’里,这点‘服务’也算值了。”
五天的穿越,每一步都是对未知的丈量。黄小龙说,支撑他们的是对黔金丝猴踪迹的执着。这种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已近三十年未进行大规模种群摸底调查。

黄小龙在取样
惊喜总在不经意间闪现。拨开腐叶,一串呈念珠状的黔金丝猴粪便静静躺在苔藓上,这是它们存在的铁证。队员们屏住呼吸,抑制着狂喜,迅速记录、采样、记录坐标。借助红外相机监测,也拍摄到具备基本繁殖单元的家族群,确认黔金丝猴在保护区南部栖息繁殖,为后续保护策略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份未圆满的守护
野保工作并非只有跋山涉水,有时是与生命的脆弱短兵相接。黄小龙曾参与救助一只罕见的白化凤头蜂鹰。这只二级保护猛禽送来时状态萎靡,黄小龙成了它最亲近的照料者。他每天去菜市场精心挑选里脊肉,用消毒过的筷子小心喂食。
“我蹲在笼边,它常会‘啊啊’地叫两声,像打招呼。”凶猛的鹰眼中流露出奇异的温顺,目光随黄小龙移动。有同事敏锐地察觉:“它看你的眼神不一样。”这份跨越物种的短暂信任,让黄小龙深信它感知到了善意。然而,伤病终究带走了这只白鹰。发现它冰冷身躯的那刻,黄小龙说,有一种无力感如潮水般涌来。
“初心就是想让它好起来,回归属于它的天空。”这份未能圆满的保护,沉淀为更深的责任。它无声地推动黄小龙走向更艰险的山林,也促使整个团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无论是为猛禽还是为金丝猴,每一次与生命的相遇都值得倾尽全力。
为摸清黔金丝猴行踪,野保团队将梵净山划分成一平方公里网格,布设六百余台红外相机,365天无声探寻着这群高山精灵的生存密码。影像捕捉到:三只雌猴围护一只幼崽理毛,宛如人类母亲的环抱;另一镜头里,幼猴嬉闹中跃上成年猴脖颈,被驮着穿越密林。最动人的是负责警戒的哨猴——当群猴埋头摄食时,总有一二成年个体踞高守望。更有意思的是,镜头还捕捉到猴群在溪流中翻动石块,捕食虾蟹。而这些影像也汇成了无声的洪流,成为制定保护决策最坚实的基石。
黄小龙如今依然常年在山野中穿梭,一半的时间交付给密林深涧。
当记者问及家人是否会有抱怨时,黄小龙笑着摇头,他说,家人常常听着他讲述的野生动物故事开心得笑出声。
——程绍传的野保故事
不敢停的八小时
2022年11月8日清晨,梵净山金顶云雾缭绕。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程绍传和四名队员背着装备踏上山脊线,计划横穿保护区抵达岩高坪监测站。天气预报显示晴好,但贵州的山峦自有脾气。十点刚过,雨夹雪突然倾泻而下,雨点混着冰粒砸在冲锋衣上,很快浸透所有衣物,湿冷感如影随形。“那感觉,就像整个人被摁进河里捞起来,不用拧,直接套上湿透的衣裤继续走。”程绍传回忆道。
途经一片茂密的箭竹林,雨水将竹叶压弯,竹枝时不时抽打在脸上、脖颈,雨水顺着裤管灌满登山鞋,裤子灌满雨水后沉甸甸坠着双腿,每一步都像拖着铅块。冰冷的雨水顺着领口、袖口灌进内层,带走最后一丝体温。
看到过很多登山人员因为失温导致的悲剧,程绍传说,当时我们的体温已经垮掉了,如果停下来担心会失温。所以大家不敢停下来休息和吃东西。队伍在泥泞湿滑、陡峭崎岖的山中前行了整整八小时,从上午十点多一直走到下午六点多天色昏暗,直到岩高坪的火塘点燃,五个人才哆嗦着剥下冰冷的衣物,那一刻的温暖刻骨铭心。程绍传将这段经历叫做“不敢停”的八小时。
这场苦旅的回报,藏在箭竹林深处。在一片狼藉的取食痕迹中,程绍传发现了被咬断的植物——“五爪金龙”,并通过咬痕判断是黔金丝猴还是臧酋猴所为。“黔金丝猴取食时将树叶拿在手里一片或几片单独咬食,所以痕迹是相对比较整齐规整的月牙形,藏酋猴是将树叶勒下来一起塞到嘴里,所以臧酋猴的取食痕迹是不规则的。这些植物上的咬痕是黔金丝猴的典型特征!”程绍传说话的声音因激动而微颤。
这些发现意义重大,程绍传说,一般的观点是认为由于受景区的影响,黔金丝猴很少到靠近景区的梵净山南部活动,这次发现证明,黔金丝猴的活动范围,远比想象中更靠近人类活动的边缘,只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它们依然会选择适宜的栖息地。
果子狸的绝望
救护中心的铁笼里,程绍传永远忘不了那只怀孕果子狸的眼神——绝望而惊恐。从盗猎者手中救下它时,它的腿夹伤深可见骨。他精心照料一周,却在某个清晨发现骇人景象:新生幼崽被母兽吃了。这是极端惊恐下引发的生理紊乱和母性崩溃,程绍传痛心地说,“人类的强行介入,有时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类似情况在梵净山一带早有预演。2008年冰灾后,村民投喂食物匮乏的藏酋猴群,食物维系了生命,却也让这群猴不再畏惧人类,出现了抢夺行人背包、零食,甚至发生抓伤人的事件。程绍传说,伤害和溺爱对于自然种群都是不利的,都会改变他的自然习性。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核心是距离,应保持有距离的关注,为它提供不被打扰的“爱”。

程绍传和同事在野外考察
是的,距离是守护最美的尺度。黔金丝猴机敏如林间精灵,对气味、食物残留、声响极其敏感。程绍传说起野外追踪的常态,常带着无奈的笑意:“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它们先发现我们。你以为50米够远了?对它们来说,可能已经是‘近在咫尺’的警报距离了!” 为了尽量减少干扰,他和队员们进山考察时,不刷牙、不吃气味浓烈的食物,穿着尽量素净。有队员甚至尝试过用泥浆涂抹衣物来掩盖“人味”。
“我们保护它,不是为亲近,而是让它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更好。”程绍传道出保护的真谛。梵净山保护区虽广袤,但猴群在冬季食物匮乏时,仍需冒险向保护区边缘扩散。然而,一条环山公路,成了它们难以逾越的“天堑”。为拓展黔金丝猴栖息地,野保团队在印江县紫薇镇精心设计了一条生态廊道。最初阻力重重。“村民觉得我们占了林地,影响种天麻。”程绍传理解这种顾虑。团队反复沟通,描绘生态旅游的前景,还无偿提供天麻种植技术培训,终于诚意换来支持。


黔金丝猴生态廊道沿线
他们在廊道区域的山林中,精心种植了9000余株黔金丝猴最爱的食源植物——野荔枝和野鸦椿,更在需要跨越的乡村道路两侧,栽植高大乔木银杏,未来猴群可食其果,更关键的是形成“树冠桥”。“等这些树长成参天大树,树冠相连,”程绍传充满期待地比划着,“猴群就能直接从‘空中走廊’跨越公路,完全不必接触人类和车辆,安全地往来于更广阔的栖息地。” 去年9月,红外相机欣喜地捕捉到黔金丝猴现身廊道区域活动的身影。看着屏幕上跃动的生命,程绍传知道,这条承载希望的“黄金大道”,已然启程。

黔金丝猴
遗失的登山杖与永恒的尺度
采访尾声,程绍传谈起他遗失了的心爱之物——那根用坚硬油茶木自制、陪伴他跋山涉水的登山杖。他清晰记得一次在保护区密林中穿行,脚下腐叶深厚,突然前方枯叶一阵异动,一条五步蛇昂起上半身,吐着信子,距离不过咫尺!“幸亏那根棍子一直下意识地在前面‘打草惊蛇’,它一冒头我就发现了。要是踩上去……” 程绍传心有余悸。
那根寻常的木棍,如同他多年野保生涯的隐喻——探路时劈开荆棘,失足时撑住身躯,更在人与自然之间,丈量出那个关乎生存与尊严的、恰好的距离。
那根油茶树棍最终不知所终,但程绍传、黄小龙和无数野保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出的那条“距离”线,却深深烙印在黔山秀水之间。那是人类退后一步的温柔,是留给野性呼吸的空间,是贵州青山绿水间,最深沉无声的守护。
记者: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