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大湾区中西交流互鉴的演进与经验

时间:

张中鹏

张中鹏

●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自古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就非常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形成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特色和优势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繁荣兴盛的前提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见证了全球化浪潮下异质文明的交流融合,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中西交流互鉴的丰富经验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古往今来,世界各地文明因交流融通而多彩,因彼此互鉴而丰富。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自古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就非常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既不断汲取其他文明的精华,也与其他文明分享经验与智慧,最终形成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特色和优势。

大湾区文化传统的历史生成

五岭山脉以南初为百越族居之地。从秦置郡县始,中央王朝就不断加强对岭南的经略和治理。然而,囿于山林深密、交通阻塞、生齿不繁,区域开发进展迟缓,素被中原士大夫视为“化外绝域”。及至唐宋之际,岭南社会经济较以前得到稳步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迈入全国先进行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岭南由此逐渐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地理文化单元。正如明代万历《广东通志》所载,“百粤衣冠礼乐,将于中州,昔人比之古邹鲁云”,既体现了岭南地区对中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又流露出与中原对等的文化自信。

就历史渊源而言,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先后同属于南海郡、岭南道、广州路、广州府等政区。近代以后虽因特殊原因导致发展进程、社会制度、思维方式有所差异,但随着港口增开、城市变迁和人口流动,大湾区各地横向联系愈加紧密,始终以岭南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凝心聚力,促进了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引领近代中国风气之先。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凝练出开放包容精神、兼收并蓄意识、苦干实干品格。凭借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内河纵横交错的区位优势,岭南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比较典型的是,广州自汉代形成和确立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唐宋时期跻身世界贸易大港之列,清代又被定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与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上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澳门、香港则先后于16世纪和19世纪中叶开埠通商,很快发展为华洋并处、五方杂厝的混合型社会。可以说,在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中外接触中,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通江达海、融汇中西,在对外商贸交往中所起作用日渐凸显,同时也坚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

大湾区中西交流互鉴的意蕴特质

自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中外文明交流进入新的阶段,东西方文明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和对话。以此为平台,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与生产技术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扩散,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显著增添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从交流内容来看,注重引介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成果。梁启超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时期。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首先就表现在物质文化的交流上,十三行行商承销欧美商船货物琳琅满目,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亦由此诞生了我国最早的西式大学、医院、报纸、堡垒、炮台、剧院、灯塔、教堂和中西合璧民居建筑。科学知识如数学、历算学、解剖学、医药学等,工程技术如钟表、火器、天文仪器、地理测绘等,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以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为中心向内地辐射,拓展了当时我国民众的视野,触发了新的知识、观念与创造。在充分汲取西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林则徐、魏源、郑观应、黄遵宪、容闳睁眼看世界,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探索救亡图存之路。随着传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发生重大改变,岭南人先行一步迈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从交流形式来看,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总的来看,16—18世纪是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平等交流交往的历史阶段。通过中华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岭南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形成平等对话、互学互鉴的意识。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将西方先进国家的文明成果广泛融入日常生活、家居建筑、美食饮宴、音乐舞蹈、宗教信仰之中,不断为岭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形成南北兼容、中西交汇的多元文化品格。岭南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也由此架构起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中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从交流方向来看,当时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双向互动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中心枢纽,新航路开辟后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利用其广泛的国际联系,或隐或现地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中西文明之间的互相理解与融合。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出海远销,哲学、宗教、科技、艺术扬帆西行,儒家传统典籍被推介翻译传播。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海外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从而催生了“中国热”,促进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创生和发展。

大湾区中西交流互鉴的实践经验

历史经验证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繁荣兴盛的前提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见证了全球化浪潮下异质文明的交流融合,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中西交流互鉴的丰富经验。

开放包容:文明交流的精神内核。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逐渐由孤立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整体,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即成为中西文明相遇相交之地,也激发出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样态。岭南人秉持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在保持对主体文化认同与维护的同时,也主动吸纳、接受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精华,积累起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综合优势。

区域联动: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凭借山水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通的优势,明清时期粤港澳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彼时外贸中心广州、手工业重镇佛山、临海港埠香港和澳门各具特色,商品性农业、手工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分工协作,既广泛融入国内国际市场,也共同促进人文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协作,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作为一个文明交流互鉴平台,相当于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门户,对中西文化融合共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人为媒:互学互鉴的鲜活载体。明清时期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区域经济社会的显著发展,吸引了大量西方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的关注和汇聚,他们作为“行走的文化符号”,客观上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和使者。无论是以十三行行商为代表的商业巨擘,还是通事、水手、船工、仆役等市井小民,抑或足迹遍布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汲取西方文化的优长与精华,也不断积淀、丰富和完善自身传统文化,共同成就了以人为媒的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2LN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