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文章网 手机版

从“智能”到“智惠”,智慧社区治理的人本化转型|理响广东

时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单元、落地触点和数字化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在实践中,单纯依靠技术赋能和数字化驱动的智慧社区建设,往往难以自动转化为民生福祉。智慧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技术作为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工具而非目的,加快从智能(技术效能提升)向智惠(人文价值创造)的关键转型。具体可以从价值、技术、制度三个维度发力。

价值维度:强化社区人本价值引领,以智能实现智惠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正经历从技术本位到人文关怀、从效率优先到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向。

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入分析居民需求偏好,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供给提供支撑。例如,为解决社区内上班族的通勤困难问题,广州市常春藤社区在发展“5G全场景智能社区”的过程中,引入无人驾驶通勤车,高效规划行车路线,在手机上安装相应软件后,居民可以告别传统社区通勤“人等车”的模式,提前用手机约车。

建立社区居民关怀体系。将适老化改造与无障碍设计融入社区建设,消除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参与公共服务的障碍。一方面,以科技赋能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度。例如,无锡市西园社区利用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吃药提醒、陪聊解闷、健康监测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建立邻里中心等实体空间,为居民的“急难愁盼”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嘉峪关市福民社区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丽水市秀山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建立外来特殊人群档案,精准匹配服务需求。

注重培育社区文化。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知识讲座、爱心帮扶等,促进居民之间交流互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例如,杭州市葛巷社区,基于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线上“葛粉”文化家园,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传递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生活的温暖。

技术维度:夯实社区数字惠民基础,让智能释放智惠能量

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并非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与设施的完备性,社区建设要把人民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实现智能释放智惠的社会图景。

完善社区数字设施。社区要从政务、商务、服务等方面进行整合升级,形成数字化、智慧化业务场景,优化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打造智慧社区平台,积极引入智慧管理元素,新增智慧灯杆、智慧消防、智慧烟感等新技术设备。

建设社区管理平台。借助PC端平台系统和移动端小程序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场景,实时监测高空抛物、环境质量、火灾预警、电梯运行等场景。同时,通过智慧社区平台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互动交流的渠道。这种“微治理”能给社区工作者、居民和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医疗服务方面,搭建社区健康系统,将社区公共区域、户内紧急求助装置的报警信息,推送至紧急联系人、物业或社区“家庭医生”。同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设置“健康小屋”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检测。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开发适老化智能产品,提供生活便利。

制度维度:打造社区共建共享生态,借智能达成智惠成果

智慧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需秉持多元协同的核心理念,构建“政、民、企”等多方主体深度参与的治理格局,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与协作平台,打破各方参与壁垒,让各方在社区治理中各展所能、各尽其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在智慧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力量的关键作用。通过打造“智慧党建·共享社区”联动机制,开发“小区党支部”“议事厅”“我的物业”“微心愿”等功能模块,社区党组织能够将自身的组织优势与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有机结合,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智慧社区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打造多元治理协同格局。要推动“民、政、企”协调融合发展。借助数字技术驱动政务流程再造,实现社区政务服务从“人找服务”转向“服务找人”。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精准匹配民众需求、政府管理与企业服务,形成高效紧密的合作机制,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如此一来,既能开创智慧社区协同治理新局面,更是践行从“管理到共治”人本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社会工程,其发展需要以人本价值为引领,依托完备的数字设施,构建良好的社区生态,通过多重要素协同推进。从本质而言,智能社区向智惠社区转型,是基层治理范式的转变。实践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社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智慧社区才能在科技理性的基础上生长出人文温度,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原文刊载于2025年7月17日《羊城晚报》理论版

文|张育广 李海濛

作者简介:张育广,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海濛,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硕士生